请详细介绍一下97亚洲金融危机

2024-05-15 09:21

1. 请详细介绍一下97亚洲金融危机

  7年前的一场亚洲金融危机是国际炒家对亚洲经济施加敌意对抗的最赤裸的演示。我国香港地区首当其冲。

  1997年中至1998年5月,国际投机集团就已开始频频向金融市场发动攻击,意欲从中牟取暴利。

  8月,这一攻击已表现出妄图击垮香港金融的敌意状态,有挑战一国两制的实施之嫌。是有预谋的。

  8月3日至7日五个交易日里,恒指下跌917点,股市市值跌去2500亿港币。

  8月中旬,国际炒家进一步激化对抗,香港政府只得严阵以待。

  8月27日,港府开始动用200亿港元,委托10家经纪行在33家股指成分股上购进,全天成交230亿港币。收盘时恒指7922点,是1997年11月4日以来最高点。同天,索罗斯助手米勒在对CNN记者专访时以恐吓、威胁的语气说:香港政府必败。

  同一天,俄罗斯金融危机恶化,纽约道琼斯股份下跌353点,跌幅为历史第三位。亚洲股市、拉美股市均全线大跌。国际强势财团凭借实力针对发展国家和弱势国家的敌意对抗,来势汹汹。

  8月28日,香港决战之役开始,炒家疯狂抛售多个蓝筹股。香港政府毫不犹豫地动用资金维护金融稳定,全天交易790亿港元,恒指7829点。当天,百万港人锁定频道观看了恒指的异常波动。为此,香港政府动用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打击境外炒家,稳定了香港金融秩序和民众的信心。国际炒家此时方才醒悟: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顾,中央政府是香港最坚定的后盾。国际炒家不得不低头认输。

  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董建华特首支持下以自己的强政风格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拍板负责,运筹指挥,取得了巨大胜利。国际炒家不得不在亏损数亿美元之后退出香港市场。香港政府随即出台30项有关经济新规,加强了金融监管。

  香港当局明确表示:政府资金将妥善退出市场,香港仍将体现高度的自由经济,实施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

  1998年香港的经济对抗,进一步赢得了港地民心,巩固了香港的经济稳定,是我国今天、明天的经济发展的一面明鉴。

请详细介绍一下97亚洲金融危机

2. 详细介绍一下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所采取的税收政策及成果?(注: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

为了有效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推行了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一是积极推行十项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实施总额为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主要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二是积极推行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防止经济加速下滑,国务院陆续制定出我国重要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纳入这一规划的重点产业有纺织业、装备制造业、汽车业、钢铁业、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船舶业、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三是积极推行六个方面的税收激励政策。主要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同时,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降至3%;对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出口货物先后7次提高增值税退税率,调低或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关税;实施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对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实施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调整了车辆购置税,对个人购买住房实行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并适时放宽了个人转让住房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条件;实施有利于推动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企业所得税优惠办法,促进节能减排和企业自主创新;同时,还实行了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上述政策措施实施以来,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信心,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了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3. 介绍一下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经过。谢谢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
  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
  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
  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
  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
  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
  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
  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
  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
  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
  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
  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
  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
  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
  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
  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网上摘录,呵呵

介绍一下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经过。谢谢

4. 能全面介绍一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本质么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 
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 
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 
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 
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 
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 
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 
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 
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 
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 
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 
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 
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 
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 
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 
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5. 97年亚洲金融风暴详情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中国当然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只不过影响面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来说,相对较小,因为中国当时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国际炒家对中国影响较小。







目前亚洲经济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由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理论大讨论却方兴未艾。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影响重大,所涉及的 
问题很多,加上每个讨论者的积极参与,因此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热烈场面。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这场讨论的内 
涵,我把各种观点归纳为三个主要流派,简要地介绍其理 
论要点和政策建议,并在最后阐述这场讨论的意义。 

1、结构主义或主流学派 

这一派人多势众,不仅包括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专家 
学者、政府官员和工商人士,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等国际机构的大部分领导成员,甚至包括一些亚洲 
国家的政府和民间人士。 

这一流派主要从结构分析入手,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爆 
发的基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金融、产业等 
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例如,政府与大企业的关 
系过于密切,银行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失灵,企业的借款和 
投资战略失误,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盛行,等等。其中, 
原先一直受到世人称赞的“东亚模式”也受到了严厉的批 
判。他们认为,这种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 
明显的优势,但是它所固有的特点,即“政府主导”,经 
过一定时期以后变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正是政府的 
干预,才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剧了原有的各种内部结构的缺陷,并最终为金融危机的 
爆发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这一派给亚洲国家提出的政策建议是: 
放弃亚洲模式,采纳美国模式;同时进行各种结构性的改 
革,特别要对政府的行为和作用进行严格的限制,大力削 
减政府预算,并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 
的结构改革方案是由IMF制订的,目前泰国、韩国、印度 
尼西亚等国的政府正在遵照执行。 

2、市场主义或自由主义 

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主要包括发达国家中的部分专家 
学者和政府官员。 

此派的基本特点是崇尚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在他们 
看来,亚洲经济的基础是良好的,虽然这些国家的内部也 
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但是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直接 
的关系。因此,他们进行分析和说明的重点是,金融危机 
的爆发实际上是市场机制、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结果。 

例如,他们中间有的人把国际金融市场的力量比喻为 
“原子弹”,认为它威力无比,但又喜怒无常:如果市场 
以赞许的目光看待一个国家的金融表现,那么这个国家的 
经济就会稳定繁荣;如果市场下了相反的定论,那么这个 
国家就会陷入灾难。例如,80年代的拉美各国、1994年的 
墨西哥和去年的亚洲。 

根据这一观点,他们提出了与结构主义完全相反的政 
策建议:不论是危机的爆发还是经济的恢复,都应当顺其 
自然,不必加以人为的干涉。因此,他们严厉地批评了IM 
F的结构改革计划,认为它实际上等于代替亚洲政府对经 
济实行了新的干预,其结果不仅对亚洲经济的恢复毫无帮 
助,而且必然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同时,他们还指 
出,IMF虽然给遭受危机最重的泰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 
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但是它与每天在国际金融 
市场上流动的2万多亿美元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 
于事无补。有些人甚至提议,应当解散IMF。 

3、激进主义或新经济论 

这一流派的人数也不多,但是成员比较复杂,既包括 
亚洲国家中像马哈蒂尔那样的民族主义领袖,也包括发达 
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及那些不同意结构主义 
和市场主义的专家学者。 

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强调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 
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差异,以 
及现行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内部缺陷。同时,他们论证 
了弱小国家的政府对民族经济进行干预和保护的合理性与 
必要性,并且试图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例如,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亚洲货币的暴跌是少数投机 
家“人为操纵”的结果。他还指出,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的 
实力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因此后者甚至无力决定本国货 
币的汇率水平。他原先的副手安瓦尔也指出,这些“邪恶 
的”投机活动的成功证明了国际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严重 
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亚洲国家领导人的观点,不仅得 
到了发达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支持,也得到了非 
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国际经济机构官员们的赞成。例如,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亚洲政府对经济 
的管理虽然可能使某些私人企业的利益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它有利于保护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反之,不受管制的 
贪婪必然导致不公正,而不公正又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安和 
动荡。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也明确指出,亚洲金融 
危机的原因不是由于政府的干涉过多,而是由于干涉过少, 
比如在建立健全管理框架之前就取消了对外资的必要限制。 
他进一步指出,许多人在批评亚洲各国政府的时候忘记了 
一个基本事实,即每一笔贷款不仅要有借方,也要有贷方, 
因此,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双方“共同负有责任”。 

从上述观点出发,这一流派对结构主义和市场主义的 
政策建议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那两派的观点 
和主张,实际上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贷款者,而不利于亚 
洲国家。因此,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 
机构,或者强化现有国际机构的职能,以便对短期国际流 
动资本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亚洲式金融危机的再 
度爆发。而且,最近马来西亚政府已经对外国资本实施了 
管制;香港特区政府也进入股市,与国际投机资本进行了 
直接的较量。 

综上所述,当我们分别考察这三个主要流派的时候, 
可以发现它们各自都包含着合理因素,因为它们都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对策 
建议。不过,当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发现 
各派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分歧。 

尽管如此,通过一年多来的激烈辩论,各派的观点得 
到了比较充分的阐述,相互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和接近。例如,不少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国际机构也意 
识到了短期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性,因此 
对原先一味责怪亚洲的做法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 IMF 
也逐渐发现当初制订的结构改革方案过于简单生硬,并没 
有使亚洲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它已经 
准备进行调整。同样,亚洲领导人在怒斥了西方“邪恶的” 
投机家们之后,冷静下来也看到了自身的毛病,因此在韩 
国和泰国等亚洲国家,新当选的领导人已经开始了反对贪 
污腐败的运动。与此同时,著名的国际金融家绍罗什本人 
也坦率地提出警告说,不要盲目相信市场机制,因为它不 
会自动纠正其无节制的状况。 

当然,由于各个流派的理论依据不同,政策主张各异, 
因此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加上各国经济利益的矛 
盾,因此许多合理建议也依然停留在讨论阶段。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 
先后波及到了日本、俄罗斯、南亚、南非和拉丁美洲,现 
在又波及到了美国,因此,上述各个理论流派在争论的过 
程中也在随时补充新的材料,并且对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不 
断地进行着修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去年爆发的亚洲 
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亚洲”的,也不仅仅是“金融”的, 
在本质上,它是现行国际经济体制和现有经济理论的危机。 
因此,这场深入和持久的理论大讨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而且,由此产生的思想解放和可能出现的理论突破, 
也必将对亚洲和世界的前途产生深远的影响。

97年亚洲金融风暴详情

6. 1997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始末z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7. 关于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关于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8. 请高手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介绍一下亚洲金融危机,30分送你

亚洲金融危机,我保证用自己语言和你聊.我从来不抄袭复制啊.
首先,金融风暴是起源东南亚.当时他们经济发展过热,产生泡沫,然后依赖外资,汇率偏于高估.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游动投机资本集资差不多1000亿美元一齐攻击泰国汇率,大量抛售,然后引起所有人的避险抛售,泰国美元外汇储备接卖盘很快用光,然后放弃固定汇率,一下子购买力就彻底完蛋,股市也大跌,就开始了金融危机.随后,攻击整个东亚.最后以在香港和俄罗斯失利告终.中国因为不开放金融市场,所以基本没有受到损失.

再看背后政治因素.当时是这样,亚洲经济如日中天.本来啊,美国和亚洲国家搞好关系是为了制衡苏联阵营的.苏联瓦解了,那么美国自然不允许亚洲经济这么如日中天的发展下去了.于是,美国政府对美元投机资本的态度就是纵容的.

我就不像他们似得长篇大论了,如果你还想聊更多就说话,我接着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